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巴西
7月7日,对德国的半决赛前一天。
半决赛前的巴西球迷
训练场上,斯科拉里演练的巴西阵容是三后腰:古斯塔沃、保利斯塔和费尔南迪尼奥。推测起来,主要是考虑到内马尔和席尔瓦两名核心缺阵,而德国队的中前场实力强大。
但比赛当天上午11点,斯科拉里推翻了原有的部署,决定派上矮小的边锋伯纳德,弃用保利尼奥,用丹特顶替停赛的席尔瓦。这时离开球只有6个小时了,对于将采用从未用过的新阵容,球员非常惊讶。
内马尔伤缺
这成了一套自杀性战术。
开球后,巴西队力图先发制人,发起快攻,这正中德国队的下怀:巴西球员能力有限,进攻徒有其表,以工兵为主的中场缺乏掌控能力,只能用快打来撞大运。而且他们的压上,尤其是左后卫马塞洛的插上,让德国队中前场的好手有了用武之地,德国球员用积极拼抢和娴熟配合发起进攻,马塞洛的身后成为重点打击区域。偏偏巴西队的中后卫和后腰连续低级失误,德国队的进球来得难以想象的轻松,前30分钟就不可思议地5比0领先。
哭泣的巴西球员
足球场上有一种羞辱叫换人。据说德国队员中场休息时达成一致,下半场不会刻意去羞辱巴西队。其实能说出这样的话,已然是对巴西队的最大羞辱,而许尔勒或许当时去了厕所,没听到队友们的约定,下半场又轰进两球。德国队易边时换了中后卫,这种非常规换人,更是对巴西队的变相羞辱。
到了季军争夺战,荷兰队将比分变成3比0后,范加尔换上了第三门将沃尔姆。他的本意当然是让所有球员都感受一下世界杯的氛围,但对于已经输掉底裤的巴西队而言,情何以堪!0比3完败给荷兰,巴西队继续扩大着自己的耻辱纪录。
也许巴西球员早已明白,不管季军争夺战结果如何,哪怕巴西队知耻后勇赢下比赛,也改变不了这届世界杯他们的灾难。多年以后,巴西人回想起2014年本土世界杯,第一反应必定是“1比7”。
八粒进球
世纪惨案
半决赛后,巴西各大媒体都在穷尽词汇来形容这场灾难,贝利为代表的足球名宿也毫不客气大批特批,巴西总统还公开道歉,甚至有人呼吁将这一天定为巴西国难日。
1950年,世界杯第一次在巴西举办,决赛巴西在马拉卡纳球场1比2输给乌拉圭,作家雷古写道:“我看见人们低垂着头,满含泪水,静悄悄地走出马拉卡纳,好像他们刚从自己父亲的葬礼中出来。整个国家陷入失败之中,更进一步地说,是陷入绝望。”64年后,对德国这场更大的惨案,甚至让1950年的巴西球员们得到了原谅。
巴西队先后以1比7和0比3被德国队和荷兰队羞辱,主教练斯科拉里肯定难辞其咎。但站在纯中立的角度,忽视1比7这个不太正常的比分,这支巴西队的极限在哪?一定能夺冠么?是的,不管怎么说,巴西能够杀进四强已然不易。
难以自拔的球员
看看小组赛吧,首战3比1逆转克罗地亚,靠的是内马尔的个人能力,次战与墨西哥队堪堪打平,末战4比1轻虐喀麦隆队,更多的是因为喀麦隆队内江不断。而1/8决赛打智利,得亏塞萨尔被1994年的塔法雷尔灵魂附体,然后是1/4决赛2比1小胜哥伦比亚——承认吧,巴西队虽然一路杀进四强,但并没有踢出桑巴味儿的足球,这是史上最“反巴西”的巴西队。
所以有人说,这支巴西队不是悲剧,因为悲剧是像1982年和1986年桑塔纳执教的巴西队那样,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,但2014这支压根就和美好不搭,谈何悲剧?
巴西的困境:桑巴风格遇到了困境
巴西队目前的困境,像是一种风格遇到了瓶颈。在1970年第三次夺得世界杯后,巴西队经历了约20年的曲折和摸索,最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选择了后者,在1994年修成正果,然后基本上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前阿根廷队长普费莫概括了这种风格的特点:“方案是立足不失球,赢得控球权,然后将球交给两三名顶呱呱的天才。”
具体来说,巴西队习惯在后场重兵布防,然后依靠前场超级球星的个人发挥(1994年靠罗马里奥和贝贝托,1998年的罗纳尔多,2002年拥有“3R”),边后卫在进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(1994年的尤尔津霍和菜昂纳多,2002年的卡幅和卡洛斯)。
与从前相比,变化最大的是中前卫。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有能早年的巴西队,如迪迪、热尔松和塞雷佐,他们的妙传、调度和插上,是打出流畅进成的关键环节。从1982年起,一些硬朗、只擅长破坏的球员占据了这个位置,拦截能力保持了高水准,进攻才华逐渐退步,1994年的邓加还有几脚分球,吉尔伯托.席尔瓦等后辈就逐渐成了纯粹工兵,现在连个埃莫森都找不出,中场的创造力和控制力骤减。
这种情况下,前锋和边后卫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,一旦前场天才球员的数量和质量下降,那球队的进攻就会遇到很大问题,本届世界杯的巴西队就是如此。